“突然发现自己的偷感很重”“就这样水灵灵地”“包的”或是“已老实”“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”“北京到底有谁在啊”“City不City”,以及“大盘鸡文言文”不同地域方言的“梗”层出不穷。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展开了广泛、深入、多层次的虚拟交往,他们通过网络热梗来进行自我表达,展现个体形象。然而,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下,网络烂梗层出不穷,致使大学生“玩梗”成瘾。
一、项目主题与思路
(一)项目主题
当前,以“发疯文学”、“玩梗”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,成为其日常交往、情绪表达和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。作为高校辅导员,我们密切关注这一现象,确立了“清朗网络·理性玩梗”的工作主题,旨在深入透视大学生“玩梗”现象的动因,探索有效引导策略,将网络文化阵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,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、涵养价值、理性表达,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。
(二)基本思路
本项目坚持以生为本、因势而新的原则,秉持“理解-引导-赋能-升华”的工作思路:
首先,深度理解超越简单批判,深入探究大学生“玩梗”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,比如自我表达、压力宣泄、群体认同等方面需求。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娱乐化潮流、多元文化、校园氛围的营造等。
其次是进行积极引导,不是一味禁止,而是通过解码、对话、赋能,将“玩梗”现象转化为教育契机,引导学生辨析精华与糟粕,自觉抵制“网络烂梗”。
然后是有效赋能,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、媒介批判能力和价值判断力,使其成为清醒的网络文化参与者和建设者,而非被动的消费者和模仿者。
再是价值升华方面,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热情,引导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和积极践行上,实现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。
二、实施方法与过程
(一)精准调研,把握动态
组织辅导员、学生骨干日常观察于相关学生聚集的网络社交平台,观察记录高频“热梗”及其使用语境,分析其传播路径、话语风格及潜在含义,建立热点词汇“校园网络热梗动态库”,实现实时更新和预警功能。
面向不同年级、专业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,量化分析“玩梗”的频率、动机、偏好平台及认知态度。同时,选取典型学生样本进行深度访谈,深入了解“玩梗”背后的个人故事、情感体验和价值困惑。
针对数据分析召开专题研讨会,共同分析调研数据,多学科透视“玩梗”现象的成因、功能与风险,形成初步的教育干预共识。
(二)融入教学,深度解读
“热点融入课堂”鼓励思政课教师、专业课教师,将筛选出的代表性“热梗”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。例如,在《职业生涯规划》课中,剖析“躺平”“摆烂”梗所反映的群体性焦虑及其与奋斗精神的辩证关系;在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课中,分析“梗”文化背后的资本逻辑、意识形态渗透与消费主义陷阱。
丰富主题班会与团日活动的开展形式,设计“解码我们的网络暗语”、“‘梗’中的文化与价值观”、“理性发声,拒绝烂梗”等系列主题班会与团日活动方案。通过情境模拟、辩论赛、案例讨论等形式,引导学生思考“玩梗”的边界、伦理及其对现实交往的影响。
媒介素养专题工作坊:开设“做网络世界清醒的玩家”媒介素养工作坊,教授学生信息溯源、批判性思维、情感管理等方法,识别低俗、恶意、虚假信息包装成的“梗”,提升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。
(三)创新实践,疏堵结合
举办大学生“网络文化创意大赛”系列活动,鼓励学生围绕正能量主题,如校史校情、科技强国、乡村振兴、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等。进行原创“梗”内容的图文、短视频、表情包相关形式创作。将优秀作品制作成文创等宣传产品,实现主流价值的青年化、趣味化传播。
搭建理性表达平台,组织“梗学研究所”、“青年Talk”等相关主题活动,邀请学生就社会热点、成长烦恼进行理性讨论,提供替代“发疯文学”的规范化表达渠道和情感支持。
建立社群规范与预警机制。指导主要学生社团、班级群、楼宇群等网络社群制定文明公约,明确反对传播低俗、侵权、恶意的“烂梗”。建立学生骨干-辅导员联动机制,对圈层内出现的极端化、不良倾向苗头及时察觉、介入和引导。
(四)环境营造,长效浸润
可以对辅导员和部分教师进行专题培训,提升其网络素养和对青年亚文化的理解能力,鼓励其在与学生交流中恰当、适度地使用“正梗”、“好梗”,拉近师生距离,增强引导实效。
榜样示范与朋辈教育。发掘并宣传善于理性表达、能用创意传播正能量的大学生“网络文明使者”,发挥其朋辈引领作用。邀请优秀校友、行业精英分享其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有效、负责任的沟通,树立正面榜样。
三、主要成效与经验
(一)主要成效
学生认知显著提升。通过系列教育活动,大部分参与学生对“玩梗”现象的认识从纯粹娱乐、跟风,转向能够进行一定的辩证思考,对“烂梗”的辨别力和抵制意识明显增强。通过走访了解调查,超过75%的学生认为此类引导“很有必要”或“有必要”。
网络氛围逐步清朗。校园主流网络平台及主要社群中,无意义刷屏、低俗恶意“玩梗”现象减少,围绕正能量主题进行的创意表达和理性讨论增多,网络文明素养得到提升。
思政教育亲和力增强。将“梗”文化纳入教育视野,使得思政工作更“接地气”,更容易切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,师生在网络话语上的代沟减小,沟通有效性提高。
创作活力正向激发。通过文化创意比赛等活动,涌现出一批学生创作的、融合主流价值观与青春气息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,实现了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创造的转变,部分作品在校内外产生良好反响。
工作机制初步形成。形成了“观察-研判-引导-创作-规范”于一体的工作流程,以及联合多部门协同、师生联动的工作机制,为持续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积累了经验。
(二)经验总结
理解是引导的前提。必须放下身段,真正走进学生的网络文化世界,深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和情感需求,建立信任基础,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和禁止。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,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,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赋能优于堵截。单纯堵截难以奏效,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内在判断力和创造力。我们通过媒介素养培训和创意实践活动,使学生具备理性参与和自觉抵制的能力,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建设的转变。
融合创新是关键。善于将主流价值、思政元素与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相结合,采用年轻化、网感化的传播方式,实现“硬道理”的“软传播”播,增强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朋辈教育作用突出。发挥学生骨干和“网络文明使者”的示范带动作用,其影响力有时远超教师说教。
持续监测与动态调整。网络文化迭代迅速,必须保持持续关注,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重点,保持了教育引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。
四、下一步加强与改进的计划
(一)深化研究,提升精准性
我们将与专业教师合作,开展更深入、长期的追踪研究,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,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网络文化行为画像系统,实现分群体、分层次的精准引导。计划每年形成一份研究报告,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。
(二)拓展平台,增强影响力
计划与更多主流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,尝试共建高校网络文化素养教育频道或专区,扩大优质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。未来计划开发系列网络素养课程,惠及更多学生。
(三)完善评价,健全机制
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,制定量化评估指标,定期对工作成效进行测评和改进。进一步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期工作机制和部门协同保障机制,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
(四)强化联动,共筑防线
加强与学生家庭、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与联动,建立定期沟通机制,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。计划每学期定期举办网络素养讲座,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,构筑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立体防线。
通过本项目的实施,我们深刻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复杂性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,不断提升工作水平,引导大学生理性“玩梗”,健康上网,为大学生的成长和网络文化的繁荣营造良好的环境。